宜国,为什么是虞国分裂而来的?
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一件名为“宜侯夨簋”的青铜器的出土,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照亮了西周时期江南隐秘角落的古国——宜国。关于这个宜国的神秘面纱,其铭文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传世文献中未曾提及的宜国,在周康王时期虞侯夨被封于此。这个虞侯夨的身份引人好奇。远古时代,“吴”与“虞”二字相通,那么他是江南的吴国国君还是北方的虞国国君呢?据史书记载,《吴太伯世家》清楚地描述了周朝时期的吴国和北虞,两者之间的国名从未混淆。铭文中的虞侯指的应该是北虞的虞仲之后。
那么,为何周王室要将虞国的国君改封到宜地呢?推测其原因,当年周武王在江南找到了周章,因其已在吴地为君,于是正式册封其为吴国国君。随后,周章之弟虞仲被分封到周之北,建立了虞国(北虞)。根据出土的铭文,到了周成王时期,为了安抚南方边境,当时的虞侯被改封到江南的宜地。
东征降服东夷后,周的领土扩张到东方淮夷的广大地区。随着领土的扩张,周成王可能将北虞侯改封到东南的宜地,与吴国共同守卫边疆。这种安排体现了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度巩固其统治的高明策略。
《尚书大传》中提到,诸侯被赐予弓矢便得征伐大权,而宜侯夨簋的铭文中提到的赏赐物品,如彤弓、彤矢等,其实是一种象征意义,代表周王改封虞侯到南方宜地,让其替周王室镇守南境。这种安排体现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古代政治智慧。
宜国的命运却难以寻觅。在各种史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宜国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周边国家的兴衰史中窥探其结局。吴国在江南一带的逐渐强大,可能导致了宜国的灭亡。这只是基于现有史料的推测,真正的历史可能更加复杂和丰富。
宜国的历史是一段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故事。通过“宜侯夨簋”的出土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这段历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谜团仍然等待着我们去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