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可怕特性
病毒入侵人体后,会随血液流入肝脏,这是其嗜肝性的表现。在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引导下,病毒首先脱去外壳,其核心部分进入细胞浆。接着,其核心脱去核壳,病毒基因进入细胞核内进行复制。这一过程仿佛是一场生命的繁衍。
对于药物的吸收,病毒展现出了它的挑剔性。只有小分子药物才能进入细胞内,而且这些药物必须不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这就是它的泛嗜性特点,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无法抵达的组织,如血单核细胞、、、淋巴结、小肠、、肾上腺、睾丸、卵巢等。
一般人可能认为,通过更换无乙肝感染的肝脏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近期的肝移植术后结果却揭示了一个不同的事实。在没有采取预防乙肝措施的情况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在接受肝移植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达90%。通过联合使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等抗病毒措施,再感染率可以降低至30%。这说明患者体内其他组织的潜伏病毒是术后肝脏再感染的源头。
乙肝病毒是一种善于变异的病毒,为了逃避机体的消除和杀伤,它会在不同部位发生变异。这些变异不仅改变病毒对人体的致病性,还会影响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变异的乙肝病毒会对有效药物产生抵抗,从而降低疗效或产生耐药现象,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点。
更为棘手的是乙肝病毒的不可杀性。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的肝细胞内,在细胞酶的作用下,它会形成稳定的共价闭合环状基因(CCA),作为原始模板不断复制乙肝病毒。这个模板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当前尚未有药物能够杀灭它。现有的药物主要是抑制其复制,一旦停药,复制就会重新开始。
乙肝病毒以其独特的嗜肝性、泛嗜性、变异性和不可杀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人体内难以被完全根除。对于我们来说,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责任编辑:司徒穗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