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半狄放弃抵制《功夫熊猫3》 当英雄已没意义
在春日的阳光下,北京的798艺术区似乎刚从节日的欢愉中苏醒。对于艺术家赵半狄而言,这一天,尤其是隐藏在工厂深处的LOFT工作室,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转变。
那一天,赵半狄的工作室正在进行一场空间改造,繁忙的工人和正在拆卸的标志性熊猫牌子构成了外界对这场转变的第一印象。步入阳光洒满的工作室,赵半狄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与熊猫的不解之缘。从最初的抵制《功夫熊猫》,到《功夫熊猫2》,再到最后的《功夫熊猫3》,他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与转折。
赵半狄,被誉为“熊猫人”,但这一天,他终于为自己的“熊猫生涯”画上了句号。他感慨地说:“每一次回忆都像是一次穿越,我经历了太多的情感波折。但我依然心存希望,只是方式有所不同。我不再抵制,而是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回顾过去,2008年,汶川地震后,赵半狄带着抵制《功夫熊猫》的横幅和请愿信件来到了国家广电总局。他的行为使得这部影片在四川停映五天,给票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当时的抵制行为,赵半狄表示:“那是我情感最激烈的时候,我试图用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我的不满。”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半狄的抵制行为逐渐变得理性与平和。在《功夫熊猫2》上映之际,他选择通过媒体和快递的方式表达他的抵制态度。他说:“作为行为艺术家,我始终在寻找更富有创意和影响力的表达方式。我不再仅仅依赖激烈的行动,而是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去影响人们。”
到了2016年,《功夫熊猫3》上映,赵半狄选择了以声明的方式公开表态,放弃了抵制。他解释说:“世界在变,我也在变。我已经找到了新的方式去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抵制不再是我想要的答案。”
此刻的赵半狄已经彻底放下与熊猫有关的一切,开始了新的艺术旅程。他感慨地说:“回忆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但它也让我明白,我需要向前看。现在,我只关心小事,我希望用我的小作品去影响更多的人。”
随着抵制情绪的蔓延,主办方也开始担心我会不会采取过激行动,而有关赵半狄将在成都有所动作的传闻更是加深了这种忧虑。全球首映礼最终不得不宣告取消。这一切背后的故事,值得细细道来。
赵半狄,一个始终关心大事的人,却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中流露出想要放下大事、关心小事的心声。在与新京报的采访中,他坦言自己的心态转变过程:从抵制到放弃抵制《功夫熊猫》。他感叹:“当英雄已没有意义。”这背后是他对世界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赵半狄曾通过熊猫的概念,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个艺术项目——拍摄电影《让熊猫飞》。他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在黄河边上建立了一座孤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园。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的贡献和关怀。
他对《功夫熊猫3》的抵制并未停止。他坦言,因为自己的抵制,前两部在中国并不顺利,全球票房也呈下滑趋势。虽然《功夫熊猫3》换了一个新的身份,成为了一部合拍片,但票房依旧不如预期。他表示自己一部都没看过,因为他需要留下空间给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声明中,赵半狄提到想活得更自私一点,放下大事,关心小事。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他希望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他表示,未来再关心大事时,会用戏谑的方式去表达,不再过于严肃和悲观。他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小生活,与喜欢的人消磨时间,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的心态转变和对世界的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坚持和追求。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更好地生活。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