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突破5亿 布局长尾音乐内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手机音乐客户端行业正经历着从单纯的音乐播放向多元化音乐媒体平台的转型升级。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一份《2017-2018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研究报告》,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这一行业的市场态势、用户需求和未来趋势。
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的用户规模已经突破5亿大关,达到了5.05亿,显示出用户对音乐付费的接受度在持续升高。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对音乐娱乐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随着版权格局的稳定,音乐客户端开始注重平台差异化建设,深入布局小众音乐市场,如嘻哈、民谣等细分市场。
从用户行为来看,大部分用户主要通过手机音乐客户端听歌,占比高达75.1%。用户选择音乐APP时,版权资源的丰富度成为重要考量因素,44.5%的用户看重版权资源丰富程度。用户对音乐社交的参与度也在逐渐提高,主要以音乐评论、点赞和分享为主。这显示出,在版权和内容建设的推动下,音乐社交功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众音乐的兴起为音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中国有嘻哈》为例,这类节目不仅刮起了嘻哈热潮,也推动了独立音乐人在音乐市场上的影响力。百度音乐等平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发力儿歌、禅乐、二次元音乐等细分市场,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面对这一市场现状,各音乐平台都在积极寻求突破。酷我音乐通过设立歌单、评论、唱歌等各类达人的招募通道,为用户搭建展示平台,并设置激励机制引导用户生产内容,打造UGC传播闭环。酷狗音乐则注重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深化音乐社交,通过私信、连麦、聊天板等功能让用户间互动更加便捷。
在付费市场方面,购买单曲/专辑和购买会员是主要的付费方式。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主要由高质量的音乐产品驱动,同时粉丝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各音乐平台在增加高质量音乐版权数量的还需重视头部艺人的推广和粉丝运营。
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市场仍然充满机遇与挑战。在版权格局稳定的基础上,各平台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丰富版权资源,加强音乐社区建设,推动UGC与PGC的协同发展,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未来,随着用户对音乐娱乐的多样化需求持续增长,手机音乐客户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产业的变革:产业链的全面参与与多元化的消费模式
随着音乐产业的变革,独立音乐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音乐APP不再仅仅局限于播放功能,而是积极参与到整个音乐产业链中。这一趋势在酷我音乐的“中国校园乐队扶持计划”中得以充分体现。该计划深入挖掘校园市场及其他垂直细分领域的原创音乐,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百所校园开启的校园乐队招募,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音乐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艾媒咨询分析师指出,音乐平台对产业链的深入参与是音乐产业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在线音乐平台不再仅仅停留在提供播放服务上,而是开始涉足音乐制作、艺人培养以及宣传发行等环节。这种向上游产业的延伸,推动了音乐产业向更具互联性的方向发展,成为音乐平台差异化竞争的必然要求。
在音乐社交方面,各大音乐平台纷纷“音乐+社区+视频/直播”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自独特的特点。短视频的崛起为音乐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面对庞大的中国音乐用户群体,音乐社交成为激发用户音乐消费的主要突破口。随着新技术如AR、VR、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音乐的消费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不仅如此,随着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音乐的传输速度也在加快,“流式”音乐逐渐成为主流。用户可以在各种使用场景中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对于音乐客户端来说,如何让用户在使用场景中产生消费需求将成为下一个重要课题。未来,付费模式的多元化也将成为音乐产业的一大趋势。除了传统的付费下载和会员服务外,用户还将拥有更多选择,如单曲购买、现场演出票务、艺人周边产品等。
音乐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产业链的全面参与到多元化的消费模式,都在推动着这个产业向前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平台、音乐人以及用户都将共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