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前中国受欺辱,为何德国在帮中国建立强军
二战前中国受辱,德国却助建强军——中德关系的复杂历程
在二战前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遭受屈辱与磨难。在这一时期,德国却与中国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帮助中国建立强大的军队。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让我们深入探究。
从历史角度看,中德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早在掌权之前,民国与德国之间就已存在友好伙伴关系。1921年,中国与魏玛共和国签署了友好协议,主要内容是通商贸互惠合作。尽管德国自身的防卫力量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无法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但中国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代,对武器和军事指导有着迫切的需求。许多地方纷纷向德国购买武器,聘请军事顾问。其中,张作霖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1920年代的黄埔军校教官中,有20名来自德国的情报和军事人员。为了遵守《凡尔赛条约》,德国初期只能派遣退休的军官或民间招募人员来中国服务。尽管面临这些限制,他们仍然努力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建立军工厂、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中国的建厂修路材料和技术大多来自德国。到了1925年,中国进口的武器中,有50%来自德国。
到了1928年,德国军事顾问团成员增至28人,由魏玛共和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直接派出。与此中国的原材料也大量流入德国。掌权后,中德关系更加密切且公开。他认为中国人是亚洲地区的高等种族,中国是他在战略原材料需求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购买了大量的德国设备来建立或改造兵工厂,同时引进了许多武器和技术。
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不仅提供了物质支持,还帮助制定战争计划、训练中国军队。在沪淞会战和台儿庄大战中,德械师的战斗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尽管沪淞会战损失惨重,但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台儿庄大战更是全面抗战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蒋介石的德军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的建议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张与日本打消耗战,通过纵深防御来拖住日本军队。这一建议成功地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使得中国得以将大量战略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蒋介石还派出了许多青年学生到德国学习军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继子蒋纬国。他在德国不仅接受了军事训练,还参加了国防军。
中德关系的变坏直至中止有两个主要原因。在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存在分歧。尽管戈培尔主张继续发展商贸关系和军事合作,但戈林认为日本比中国强大得多,德国应该放弃中国。随着二战的进展和中国军队的失利,戈林派逐渐占据上风,的态度也开始转变。最终,在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签署《三国同盟条约》后,德国顾问团被撤回了中国。这段复杂的中德关系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离别之际,法肯豪森与其团队郑重承诺,绝不对新盟友日本透露关于中国战争计划的任何信息。这是一个坚定且不容置疑的承诺,彰显了他们对于盟友间的忠诚与信任。蒋纬国也被蒋介石召回,这一切都在紧张而微妙的局势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