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定档10月16日 白岩松手推叶嘉莹入
正值教师节之际,陈传兴导演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放映会,并同时举行了研讨会。活动吸引了各界代表和嘉宾的参与,其中包括天津市市委常委冀国强同志、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等重量级人物。《掬水月在手》片方公布了新的“荷花”定档版海报,宣布影片将于10月16日正式上映。
这部纪录片历经三年半的拍摄,摄制组足迹遍布十余座城市,展现了叶嘉莹先生传奇而磅礴的一生。影片在之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和高达8.5分的豆瓣评分。看过的观众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希望早日能在影院再次观看。
在放映会现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亲自推着叶嘉莹先生的轮椅入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温馨的场面。叶先生分享了她在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包括自己白发变黑的神奇经历,令现场掌声笑声不断。她还谈到了疫情对她的影响,并表示隔离并未给她带来困扰。叶先生还深入解释了她的“弱德之美”的理念,并解释了纪录片片名的含义。
《掬水月在手》的放映还引发了人们对叶嘉莹先生与荷花的渊源的讨论。她生于六月第一天,父母为她取小名小荷子,平生对荷花情有独钟。在片方发布的“荷花”定档版海报中,水墨画与油画的双重风格呈现了叶先生与时代并进的思想,以及她誉满海内外的大家风范和人生传奇。海报中的荷花象征着叶先生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达了她坚守信仰、热爱古诗词的精神。
在活动现场,叶嘉莹先生还与白岩松、张伯礼、毛继鸿、陈洪等嘉宾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他们了叶先生的“弱德之美”,并分享了叶先生在传播古诗词文化方面的贡献。影片的放映和讨论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精髓。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展现叶嘉莹先生人生与心灵的文学纪录片,它轻松地超越了国家和种族的界限。影片中的故事和访谈让人们感受到诗词之美,同时也被叶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染。10月16日,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部影片的上映,感受其中的美与传奇。在对叶嘉莹先生访谈结束后,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等一众嘉宾,在迦陵学舍围绕叶嘉莹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会。这场对话不仅是对叶先生坚韧不拔的人生精神的致敬,更是对“弱德之美”的一次深刻解读。
张伯礼院士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出杰出的贡献,并荣获“人民英雄”称号。他深情地分享了与叶先生的交往经历,赞扬叶先生的柔弱的身躯里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力,以及那种退一步的人生哲学。他进一步阐释了“弱德之美”的真谛,强调这种美并非仅仅关注自我,而是要有一种家国情怀。在疫情期间,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
叶先生曾坦言,她的一生中,教书、研究和诗词创作三者中,教书占据了最多的时间。陈洪教授作为叶先生归国执教的见证者,讲述了叶先生41年的南开岁月。他强调了叶先生对中华师教的传承和弘扬,无论是在海峡两岸还是大洋东西,她都致力于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对话会上,毛继鸿先生回忆了为叶先生定制服装的过程,感受到了叶先生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的审美力量和士的精神。他称赞叶先生为传承古典诗词文化倾注了全部心力,是一名真正的“穿裙子的士”。
教师节当天,《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在南开大学举行特别放映,感恩师恩。著名学者戴锦华被影片勾起了对古典诗词受教经历的回忆,她高度评价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影片展示了叶先生的坚韧和优雅姿态,以及她对诗词的热爱和传承。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周志强老师称赞《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沉浸式纪录片,通过电影视听手段展示了叶先生的人生经历。影片的庭院结构巧妙地表达了叶先生的不同阶段的人生境界。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以古典诗词为命运的出口,归国任教则为她的传承之路开辟了新的方向。她用自己的信仰浸润着下一代,并彰显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掬水月在手》的拍摄历时一年,跨越多个大陆和城市,回到南开大学的起点,向教师们表达感谢,并纪念叶先生的付出。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诗词的热爱和对教育的坚守的典范。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向所有的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培养下一代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