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板子是什么?
历史剧中的神秘物件:官员手中的笏板有何作用?
历史剧爱好者们,你们在观看古装剧时,是否经常看到官员们手中拿着一个长条形的“板子”上朝?这个神秘的物件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块笏板的奥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被称为笏板的物件。笏,又叫做笏板,是大臣们在朝会上手执的一种器物。它也被称为朝笏,是古代官员在皇帝面前的一种必备之物。
说到笏板的来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周代,它更是被明确地写入礼制规定中。诸侯上朝时,必须执牙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各个朝代的笏板材质各异,有玉制、象牙制,也有竹片制成。据《礼记》记载,笏板的标准长度为两尺六寸,宽为三寸。
那么,笏板究竟有何作用呢?主要有三点。它如同现代的备忘录。大臣们在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为防止遗漏,会将要点记在笏板上。《释名》中就有“笏,忽也,备忽忘也”的记载。笏板也是记事本。除了自己的汇报事项,大臣们还会将皇帝的指令记在笏板上,《礼记·玉藻》就有相关记载。笏板还有一项独特的作用:挡住自己的脸。在上朝时,大臣们需低着头,眼睛望着笏板,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笏板在古时是官员上朝的重要工具,既是一种记载工具,也是一种礼节用品。在纸张未被发明之前,笏板是记录工作的重要工具;纸张发明后,它则更多地被用作礼节用品。到了明清时期,笏板更是成为了官员品级的象征。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象牙制的牙笏,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使用竹笏。到了清代,这一传统才被废除。
探寻了笏板的来历和作用后,我们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礼仪文化感到钦佩。笏板虽小,却承载着古代官员的礼仪和文化传统。它是古代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