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被围困的时候,为何不派廉颇去救援?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国与秦国的斗争堪称惊心动魄。在长平之战的背景下,赵孝成王决策换帅,派赵括替代坚守不出的廉颇,期望改变战争的局面。这场战争的转折远比想象中要复杂。
为何魏、楚等国在此关键时刻不伸出援手?人们往往误解这是他们希望看到赵、秦相争的“鹬蚌之计”,好坐收渔翁之利。真相并非如此。在秦国几乎吞并韩国之际,魏楚两国已明白赵与秦的斗争已不再是两虎相争,而是生与死的较量。他们深知一旦赵国覆灭,自身的处境将更加危险。他们选择不救赵国并非出于计谋,而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担忧。
赵国的困境并非无人知晓,也并非无人愿意救援。赵国自身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救援的落空。当初廉颇与王龁作战失利后,赵孝成王曾考虑亲自率军攻打秦国。赵国的大臣们对此持有不同意见。楼昌建议与秦国讲和,而虞卿则洞察了秦国的真实意图,认为讲和无济于事。遗憾的是,赵孝成王未采纳虞卿的建议,选择了与秦国讲和。这一决策失误使得魏楚两国误解了赵国的意图,担心他们之间的战争是假象,目的是为了图谋自己。他们选择了观望,最终没有出兵救援。
而在赵国被围困的两个月中,尽管国内尚有兵力,但长平之战已几乎耗尽了赵国的全部兵力。赵括所带领的军队虽仍有战斗力,但缺粮的问题成为了致命弱点。白起的断粮策略成功击中了赵军的软肋。与此秦国成功地抵挡住了赵国的救援部队,使得赵括成为了一支缺粮的孤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赵括强行突围,最终战死沙场,四十万将士也遭到了不幸的命运。
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悲剧性令人扼腕叹息。它不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赵国决策失误和战略误区的体现。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背后是国与国的博弈,是生与死的较量。每一个决策,都需要深思熟虑,需要明智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