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印度最高级种姓,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
印度社会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祭司阶层被人们尊崇如神祇,被称为“婆罗门”。这一称谓源自梵语,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在印度教中,祈祷的语言被认为具有咒力,能够赐福于善人,惩罚恶人。执行祈祷的祭司便被尊称为“婆罗门”。
婆罗门教传入中国后,其影响深远而持久。在隋代以前,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与佛教等宗教文化混淆在一起,但仍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例如,石窟和寺庙中的多首多臂像便源于婆罗门教。在《隋书·经籍志》中,我们可以见到婆罗门典籍的记载,而在几百年后的《道藏·艺文志》中,仍有诸如《婆罗门僧服仙茅方》这样的书籍流传,证明了婆罗门教在中国保持着其独特的存在。
从宗教角度看,婆罗门教在中国对佛教产生了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佛教本身,特别是在密宗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婆罗门教和佛教之间的相通之处,成为佛教后来在本土被吸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人们往往将佛教视为印度文化的代名词,但婆罗门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实际上在佛教之前,是佛教的雏形。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与此一些婆罗门教士也来到中国。据《高僧传》记载,有些原本信奉婆罗门教的高僧后来改奉佛法。但在汉唐之际,也有纯粹的婆罗门教士来到中国。《全唐诗》中便有一首清江写的《送婆罗门》诗,证明了诗人与远道而来的婆罗门教士的交往。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患眼疾,据说是白内障,经过婆罗门教士用金蓖术治疗后痊愈,他因此赠给那位婆罗门僧一首诗。婆罗门的医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婆罗门医方的传入也证明了中国与婆罗门教士的交往。据《隋书》记载,《婆罗门诸仙药方》和《婆罗门药方》的流传也是最好的佐证。由此可以推断,先后来到中国的婆罗门教士决非个别。
婆罗门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音乐、绘画、雕塑到医药、天文、数术,再到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都体现了婆罗门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而不是被忽视或混淆于其他宗教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