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一个算你厉害,古代“高考”后遗症,三大奇闻!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吴敬梓以其独特的笔触,在《儒林外史》中描绘了一幕因“高考”而引发的奇妙故事。据清代的刘献廷的《广阳杂记》记载,明朝末年的高邮县有一位名叫袁体庵的医道高手。一日,一位新晋的举人在乡试后的喜悦中不幸陷入了疯狂,整日笑声不断,他找到了袁体庵寻求救治。
袁体庵仔细诊断后,遗憾地告诉这位举人,他的病状严重,恐怕无法医治,预期的生命所剩无几。他建议举人赶紧回家,同时写下一封推荐信,要他交给镇江的何医生,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当这位举人抵达镇江时,他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原来,袁体庵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他以危言令举人产生恐惧,使他的心绪从狂喜转为忧郁,心窍得以闭合,病情自然缓解。
范进中举的故事也颇耐人寻味。这位50多岁的考生屡试不中,却在得知自己成为举人的消息后,因喜过度而陷入疯狂。人们听从了报喜官差的建议,找到了范进最害怕的人——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个巴掌将范进打醒,让他从疯狂中清醒过来。这种治疗方式的实质在于利用心理压力进行心理调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位清代名医叶桂——叶天士,他的事迹也令人称奇。据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记载,一位年轻的公子哥在中了举人后,却因过度的喜悦而引发眼疾。督抚请来了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却诊出另一种病状——脚心将生疮。他用一种看似恐吓的方式告诉公子哥,只有按照他的方法——每天用手按摩脚心多次,才能避免死劫。7天后,公子哥的眼疾痊愈了,叶天士才揭开谜底:他之所以说要生疮是为了让公子哥消除杂念,专心治病。通过按摩脚心,引火下行,病情自然好转。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心理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作用。无论是袁体庵的危言恐吓、胡屠户的巴掌还是叶天士的按摩疗法,都是利用了人们心理的反应和调节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情志的调节是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在治疗中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和深厚底蕴。推荐阅读考古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食物——来自古老文明的味道与历史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