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什么?是三家分晋吗
《资治通鉴》的开篇,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起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司马光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开篇,是因为它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并标志着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事件引发了司马光的深刻反思。
在司马光的眼中,天子的职责是守礼、管礼,以礼治国。礼的核心在于区别职分,而职分的核心则在于名位。他明确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的重要性无以复加,而名位更是礼的关键所在。对于周天子封晋国大夫为诸侯的行为,司马光痛心疾首。他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体现,是周朝政治衰败的明显标志。
司马光的反思深入。他痛惜周朝宗庙祭祀能够延续不断,仅因为周代的子孙们还能恪守其名分。他引用了晋文公请求隧葬礼仪的例子,指出即使是强大的诸侯国也不敢侵犯周王室,原因就在于名分的存在。然而如今,晋国大夫却侵暴蔑视他们的国君,瓜分了晋国。天子不仅不能讨伐他们,反而宠护加爵秩给他们,这使得人人都知道名分已经无法守住。司马光对此深感失望,他认为这是周王室的衰微和礼制的丧失。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衰微积弱,韩、赵、魏三晋却强盛,天子虽然想阻止他们为诸侯却无力办到。然而司马光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对。他认为韩、赵、魏如果侵犯礼义,就会自立为诸侯而非向天子请求册封。而现在他们得到了天子的应允,成为诸侯,是谁也无法讨伐他们的。破坏礼制的是天子自己而非韩、赵、魏三晋。
这一历史的变迁,让司马光感叹万分。他认为君臣上下的礼制已经败坏,天下人便以智谋和实力相争为英雄强主。这样下去,圣贤的后代原来列为诸侯的,他们的国家和人民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难道不使人感到悲哀吗?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贯穿了他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他对礼制的重视和对名分的执着让人深感敬佩。他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三家分晋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