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当初手握重兵 夺门之变时为何不见他阻止
深入了解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手握帝国兵权的于谦,为何在这场政变中并未出手阻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这个问题。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三十岁的明景帝病重,帝国的命运悬于一线。由于储君之位空虚,一旦明景帝驾崩,江山社稷将面临动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张軏、大宦官左副都御史等人果断发动政变,将明英宗重新扶上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这场政变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皇位的角逐。孙太后作为明英宗的生母,在这场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不仅公开支持明英宗复辟,还派兄长孙继宗和弟弟孙显宗率众参与政变,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由于孙太后的行为具有合法性,于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如果率军平叛,则有可能被视为谋反。
除了孙太后的支持外,政变还得到了迅速的执行。石亨等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工作,用既成事实打了于谦一个措手不及。这使得于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无法及时采取行动。
于谦在决策时还面临着其他难题。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平叛后的局面难以收拾。于谦可以拥立其他皇族成员为帝,但无论选择哪位皇室成员,他都可能面临猜忌和灭族的危险。更糟糕的是,如果其他皇室成员对于谦的选择不满,可能会引发新的战争。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于谦表现出了谨慎有余、果断不足的倾向。
作为一个忠诚的士大夫,于谦心怀黎民,不愿为了私利让天下苍生陷入困境。他的忠诚和谨慎使他缺乏做大事的果断和勇气。相比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曹操、高欢、赵匡胤等,于谦缺乏蔑视规则束缚、勇敢无畏和行事果断的特质。在这场关乎帝国命运的政变中,他未能果断出手阻止。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或决心去阻止政变成功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采取行动
总的来说在夺门之变中于谦未能采取行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孙太后的支持、政变的迅速执行以及于谦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面临的困境等虽然结果令人遗憾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于谦的决策反映了他的忠诚和谨慎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