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王之一王鉴的生平
王鉴(公元1598年-公元1677年),字元照,又号湘碧和香庵主,出生于江南太仓,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被世人称为“王廉州”,并被列入明朝画家“四王”之中。
王鉴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艺术天赋,早年受董其昌的亲自教导。董其昌对他表示:“学画唯多仿古人”,这使王鉴得以接触到宋元名公的珍贵墨迹。他与同族王时敏齐名,王时敏曾对王鉴的画作赞不绝口:“廉州画出入宋元,士气作家俱备,一时鲜有敌手”。吴伟业更是将他与王时敏等人并称为“画中九友”,并创作了《画中九友歌》。
王鉴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祖父王世贞是晚明著名的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鉴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最早学画始于董其昌的画法,而后又追踪巨然和。他的画作《仿云林山水轴》和《山水图》证明了他早期的画学成就。
三十六岁时,王鉴中举,三十八岁时因祖荫任左府都事,进而出仕广东廉州太守。在广东任职期间,他主张废除开矿恶政并险遭牢狱之灾,二年后即辞官归隐。自此以后,他的仕途生涯告一段落,转而成为一位专注于绘画的文人。他对绘画的热爱如同自述所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此后四十年间,王鉴全身心投入画坛,他的艺术功力更加精湛。吴伟业赠诗中称赞他:“布衣懒自入侯门,手迹流传姓氏存。”展现出他在画坛的卓越地位。
王鉴在结识董其昌后得以接触到更多名迹,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与杨文驰、程嘉燧等文人画家交往密切,彼此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的艺术成长。在董其昌谢世后,王鉴得到了更多的赞誉和推崇。他在艺术上更加专注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王鉴在画艺上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他的天赋和努力,也得益于他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他一生未婚无子,晚年孤寂却得以全身心投入艺事之中。这种独特的境遇让他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他在明末清交之际保持了遗民心态以画自遣的方式展现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成就。他的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