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仓颉造字的典故究竟是不是真的-是怎样的一
在西安市长安区的郭杜街道长里村北,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造字台。这座台子高达6米,周长逾百米,呈方形,由夯土筑成。它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土台,但在夯土中曾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证明了这里是一座古老的文化遗址。如今,它已被精心修葺,外包青砖,形成了砖台。台南的斜坡宽达8米45度,拾级而上,中间则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上面赫然矗立着五个仿宋体雕塑大字——“台”。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仓颉的传奇故事。为了记录黄帝时期牲口数量和食物储备的变化,仓颉开始新的方法。起初,他在绳子上打结,用不同颜色和结来表示不同的牲口和食物数量。随着数量的增加,这种方法逐渐失效。一次偶然的机会,仓颉在观察野兽脚印后得到启发,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他的创新得到了黄帝的赞赏,并命令他在各个部落中传授这种方法。于是,这些符号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文字。
为了纪念仓颉的伟大贡献,人们在他的故乡白水县史官乡杨武村修建了仓颉墓,并在他创造汉字的地方——长安区长里村修建了造字台。据传,周穆王曾在终南山建造中天台,后在仓颉造字台建立神庙,名为“三会道场”。汉魏以后,造字台逐渐演变为“三会寺”。尽管历史沧桑,但孤台古庙依然屹立,清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的“仓颉造字台”石碑仍立于台旁,石碑的残部至今犹存。
仓颉的故事深入人心。当他造字成功后,黄帝对他的器重和人们的称赞使他名声大噪。随着名声的增长,仓颉开始骄傲自满,对造字也开始马虎。这一变化传到了黄帝的耳中,黄帝决定教训他。他召来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对策。这位老人以百二十个打结的长胡子表示自己的长寿和经验,他默默地坐在一旁听仓颉讲课。课后,他向仓颉请教了几个关于造字的难题。这些问题让仓颉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老人借此机会告诉仓颉:无论成就多大都不能骄傲自大。从此之后,仓颉每造一个字都会慎重其事地推敲字义并征求人们的意见。他的谦逊和敬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仓颉是一位神圣的人物他不仅整理了广泛的图画文字还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