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能受到建文帝的优待呢?
自末代皇帝以来,历经神宗、睿宗等后代,朱氏家族的统治大体上始终如一。朱棣以建文帝的名义,将那些曾助其建立国家的“开国功臣”削藩,将他们纳入公爵之列。这些后代勋贵逐渐腐化,变成金钱至上的唯利是图之人。
对于旧臣,朱棣一方面重祚承宣大将军,赋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和优待。但对于那些与他关系不佳的老臣,他们的后代则失去了封地,平民子弟更是遭受“哭穷”的待遇,得到的待遇远低于官价。这种对待方式,尤其在外族和异己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朱棣攻伐西夏时,曾数次烧毁军器,将银子付给正在巡抚的人。这些行为若非有人察觉并记录,后世留下的记载中,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将留下削藩和灭族的恶名。
在日常生活中,朱棣对老臣仍然保持很高的礼遇,经常封他们为王。在国家大事上,他不敢有任何损害家族利益的行为。例如,他攻灭漠北准噶尔后,给每个封地的高官厚禄。即使看到某些地方无法供养大军,或者明太祖的儿子们整日只顾世袭官职、不务正业,他也仍然坚持给予他们优待。每个人都像祖宗一样被对待,为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朱棣忙得团团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勋贵们逐渐腐化,与朱元璋在世时的状态相比,他们变得越来越“痴痴”。即使太子两次欲废帝,以进京的名义请求朱棣退位,他也没有同意。明英宗为什么没有同意?恐怕是因为担心死在西安,即使他的声望再高,也难以保住明太祖的神威。
此后,朱棣逐渐平息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削藩危机,这一危机在永乐七年结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最终得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结果。尽管他受到建文帝的优待,但作为朱元璋传位下来的后代,他的皇位从三十年开始就是占而不稳。庙号这个问题上更是复杂,原来被认为是三藩之一的中山靖王实际上是太子时的皇叔,与朱棣并无血缘关系。这一结果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