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的体例大体上参照了清朝编写的《明史
《清史稿》是一部具有独特体例的史书,它在编纂时不仅沿用了《明史》的体例,更有所创新。在编写本纪部分时,不仅逐年记录了国家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仍健在、无谥可称的情况下,开创了“宣统纪”这一全新格局。书中的各志、表也极为丰富,除了天文、地理等常规内容,还新增了交通志、邦交志等,甚至连军机大臣、理藩院也有所记录,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列传中更是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发展。对于那些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等,也在其中列了传,这些无疑都是值得称赞的。
《清史稿》的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参与修史的多数是清朝遗臣,书中不可避免地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它将明末农民起义军诬蔑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甚至视辛亥革命为“倡乱”。对于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书中却多有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这一倾向性甚至引起了当时南京国民人员的不满。
《清史稿》是众人合力编纂的,由于编写过程中彼此缺乏照应,加上时局动荡、仓促成书,导致该书过于粗陋。书中存在体例不一、繁简失当的问题,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主编赵尔巽的主导思想。他把此书视为一部征求意见稿,而非一部完整的史书。他只是想以此作为后续修正的先导,对于书中的疏略纰缪之处,他希望海内诸君子能切实纠正。《清史稿》中的许多谬误成为了先天性的问题,而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清史稿》虽然具有独特的体例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在阅读和研究时,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内容,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清史稿》作为一部征求意见稿,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清朝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