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习俗有哪些?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在这中国传统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之际,除了赏月与品尝月饼,你还知道那些中秋习俗吗?中秋节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带你领略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这一充满诗意的节日,其起源有着多种说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月亮的崇拜,以及月下歌舞寻觅伴侣的习俗。它也与古代秋收时祭拜土地神的仪式有关。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在我国古代历法中,一年被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仲秋之月即为八月,而十五日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为“中秋”。到了唐代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就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逢秋季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又被称为“秋节”、“八月节”。随着历史的演变,中秋节逐渐成为了祈求团圆和女儿回娘家团聚的节日,因此也被称为“团圆节”或“女儿节”。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围绕着月亮展开,所以又有“月节”、“月夕”等别称。在唐朝时,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月饼的故事
提到中秋节,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月饼。月饼作为中秋节的特色美食,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元朝末年,反元起义领袖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起义信息。人们发现饼中的信息后,便在这一天夜里一起杀死无恶不作的元兵。之后,家家户户都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将中秋节的圆饼称为月饼。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洪武初年,大将军成功攻下元大都北京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普天同庆的赏品,从此月饼成为了中秋节必备的食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胜利庆祝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通过月饼传递消息取得了胜利。当时有商人向皇帝献饼以示庆祝。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已有“月饼”一词。到了明清时期,关于月饼的记载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如今,月饼的口味和种类更加繁多,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月饼市场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市场日益繁荣。在民国时期,南京的月饼市场已有广式、苏式和本地三大派别。广式的馅料丰富多样,厂商以冠生园等为首;苏式月饼则注重质量而不输于广帮;本地帮则靠质量和诚信赢得顾客。如今,月饼的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而异。人们不仅在节日之夜品尝月饼,还搭配一些团圆的果品,祈愿家人生活美满。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习俗。其中之一便是祭月。在我国古代,祭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都有祭月的仪式。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和上层贵族所奉行,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拜月则有一个传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曾诚心拜月,长大后入宫并被立为皇后。从此,民间便有了中秋拜月的习俗。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要求!如有任何需要修改或改进的地方,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