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兵那么厉害,为何很少有人用呢?
《三国风云:诸葛智破藤甲之谜》
公元225年,诸葛孔明南征平定南中叛乱,遇到孟获带领的神秘武装部队。这支部队身穿藤甲,刀枪不入,令汉军陷入被动局面。一时间,蜀军束手无策,然而诸葛孔明智计百出,决定采用火攻之计,大范围燃烧,最终成功击败孟获。
藤甲兵的存在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火攻之计的成功似乎只是侥幸。背后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诸葛亮的火攻之所以成功,并非仅仅因为他的智谋,更因为孟获的藤甲兵缺乏防火措施。若他们涂上防火材质,火攻未必奏效。那么,如此强大的藤甲兵为何诸葛亮没有选择仿效使用呢?
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被过分夸大了。历史并未记载南中有这样的武装部队。书中的描述更多的是为了凸显剧情效果,而非现实历史的真实反映。在古代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冶炼技术的限制,难以制造大量的金属装备。刀具的生产已经是一种极限,至于金属铠甲更是难以企及。
虽然无法制造金属铠甲,但藤甲这种器具在古代确实存在。以树藤为原料制作的藤甲,虽然制作周期较长,但材料普及,足以装备大多数士兵。这种藤甲的防御力并不强,甚至可以说很脆弱。砍柴的轻松程度足以证明其防御之弱。穿在身上或许能起一点安慰作用,增加些许缓冲效果,但在真正的战斗中,其防护作用实在有限。
藤甲这种装备在古代并非罕见。例如,日本战国时期因冶炼技术的问题,曾广泛采用皮革和藤来制作铠甲。日本刀的锋利正是在对抗藤甲兵的过程中得以凸显。在面对大唐军队时,日本刀的过于锋利却缺乏韧性这一特点被暴露出来,这也促使了后来日本刀的变化。
藤甲这东西看似神秘强大,实则并不安全实用。穿越历史的风云,真实与想象交织,《三国》中的藤甲兵虽充满戏剧张力,但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