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识过人,为何愿意屈他人之下呢?
在天下大乱的年代,诸葛亮以其神机妙算而著称,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声名显赫。许多人疑惑,为何他不选择自立为王,而是选择辅佐他人?今天,我们将一同诸葛亮的智慧与决断背后的原因。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日子里,他的才智并未被世人所识。就连当时的荆州牧刘表,也只是因为与诸葛亮的丈人有关系,才勉强见过他几次,并给他一些微不足道的官职。在那个时代,诸葛亮的才华鲜有人知。那么,又有谁会愿意跟随他呢?诸葛亮身边聚集的,大多是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等文人。在那个乱世之中,即便是在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纯粹的文人集团也难以雄霸一方。
诸葛亮的才智虽卓越,却难以被人发现。他没有号召力,难以召集武将。没有武将的辅佐,他难以成就大事。水镜先生曾对诸葛亮说:“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正是这个道理。诸葛亮出山时,虽然辅佐了汉室后裔刘备,并有关羽、张飞等人的协助,看似前景大好,但实际情况远比“隆中对”想象的要复杂。当时的天下已经形成了几个强大的诸侯势力,如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与诸葛亮凭借“隆中对”的策略出山,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
即使有了刘备及关羽、张飞等人的支持,刚出山的他们也是跌跌撞撞,败多胜少。后来与孙权联盟共同抗曹,虽有武将的助力,但如果只是诸葛亮一人,恐怕连走出隆中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诸葛亮虽然结识了许多知名人物,如徐庶和水镜先生等,但想要雄霸一方,必须有足够的家底和资金支持。而这些大名人虽然日子过得不错,但自己的招兵还远远不够。诸葛亮的出身并不显赫,与曹操、孙权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没有显赫的出身和家底,他难以招兵,带领队伍征战。
诸葛亮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从未有过自己当老大的念头,而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如何推销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明主。尽管后来刘备和刘禅的情况逼得他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他的内心和能力始终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一个谋士或高级谋士、高级参谋长的角色。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在于运用智慧和策略辅佐他人成就大事,而非亲自上阵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