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两大官位最高的汉臣,结局分别如何?
我是迷奇闻网的小编,今天来给大家聊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张廷玉。
张廷玉,一个在年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父亲张英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可以想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张廷玉行事谨慎,举止稳重。虽为汉人,却精通满语,因此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得以进入南书房工作。他勤勉敬业,对皇帝既恭敬又谦逊,始终将皇帝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掺杂私人的私心。
在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只有张廷玉洞察了康熙皇帝的心意,成功举荐胤礽重新成为太子。他在康熙朝期间做到了吏部侍郎的职位。到了雍正朝,由于他的尽职尽责,雍正七年,雍正皇帝特设军机处,张廷玉在其中不仅完善了奏折制度,还起草制定了军机处的各项规章制度。
张廷玉因为处事谨慎、为官清廉正直,从不主动为家人谋取私利,深受雍正帝的赏识。他在雍正朝不仅担任了保和殿大学士兼等职位,还在雍正去世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帝临终时,亲口称赞他“得享太庙”。到了乾隆朝,更是被乾隆封为三等伯爵,深受信任。每次乾隆南巡,都会让张廷玉留守京城,协助大臣处理政务。善始未必善终,晚年的张廷玉因被乾隆怀疑涉足朝政,77岁时被撤销了伯爵封号,甚至不被允许死后进入太庙。直到张廷玉83岁去世,乾隆才改变主意,准许他的牌位进入太庙享受供奉。
再来聊聊另一位历史重臣——李鸿章。他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务。尽管他作为代表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被一些人称为“卖国贼”,但李鸿章确实是洋务派革新人士。他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开办学堂,开创建立了一系列事业。
无论李鸿章如何改变,都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政治结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皇室的统治。当太平军和捻军在中原大地引起动荡,威胁到清的统治时,李鸿章成功地镇压了他们。而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为了维护清的统治,李鸿章往往选择以和为贵。尽管他代表清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羞耻感的,这在签订辛丑和约后不久他一病不起、就此去世的事实中可见一斑。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竭尽全力维护清统治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