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明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他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
历史长河不断流淌,掩映着许多古代的秘密。迷奇闻网为您拨开迷雾,一起走进周朝那段刀光剑影的时代,周天子的故事。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周王室及其分封的诸侯国,其版图之大,相当于今日约三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周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却十分有限,仅限于洛阳及其周边百里之地。他们分封诸侯的目的有二:一是保卫王室的核心区域,二是扩展领土。而新开辟的领土,名义上都属于周王室。
周朝建立后,以“兴灭国、继绝世”的王道治国。除了继承夏商两代的诸侯国外,周朝还分封了七十多个新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根据属性,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姬姓诸侯,他们是周朝的宗族子弟,如周武王的兄弟和儿子们。第二类为功臣诸侯,他们因功被封为诸侯,如秦救周始被封为诸侯等。第三类为圣人后代,如殷商后裔、陈国后代等。
最初,诸侯国的领土并不大。根据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分封土地,最高等级的公爵诸侯国也只有百里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相互兼并,抵抗四夷入侵,逐渐开疆拓土。如楚国、秦国等大国应运而生,许多小国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初期,八百诸侯仅剩下三十多个,其中以周天子直辖的关中平原和中原一带最为强大。
虽然周天子拥有天下的话语权,但实际上他的直辖疆域只有关中和中原一带。其他地区都被各地的部落占据。诸侯们需要凭借周天子颁发的文书再征服当地民众。好在当时只有周天子一家中央,所以诸侯们的再征服行为相对顺利。例如,姜太公在齐国击败了当地的莱夷;江汉一带的诸侯击败了淮夷等。
直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能够稳固控制的疆域仍是一系列分散的据点,形成了众多的飞地。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多为君主个人作为族长的话语权争夺战。到了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获得土地并成为纳税单位,这才形成了连贯的疆域。
回顾周王朝的分封历程,其疆域虽初时有限,仅有关中和中原一带,但其分封制度却激发了族人的开拓积极性。他们利用中央的权势,迅速向周边扩展势力。历史证明,这一措施极为有效,周王朝在短时间内就将统治的触角延伸到大河南北、长江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