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飞行员东海驱离缠斗外机(巴伦支海手术刀事
除苏-27系列外,还有强-5适合进行低空低速操作:英勇事件再现与战机选择思考
回溯至巴伦支海的手术刀事件,那是和平时期军事对抗的一次杰出案例。在那场事件中,苏-27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威严身影,其震撼表现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三次逼近挪威的EP-3B侦察机,从机腹下方高速穿过时,其垂直尾翼精准地剖开了对方的一个发动机舱,惊险的瞬间令人屏息。
实际上,苏-27飞行员瓦西里的初衷是想利用超音速激波和尾流吹翻对方飞机,但在实际操作中未能精确控制距离,导致了这场意外。这样的动作要求战斗机的低空低速性能必须卓越。EP-3侦察机的飞行状态——飞得低、飞得慢,对任何一款战斗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它的最高飞行速度仅为700公里/小时,升限仅在4500米,而巡航速度更是低至333公里。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机动操作,无疑是对战斗机的严峻考验。
当我们审视我国的现役战斗机时,歼-7、歼-8等第二代战机追求高空高速性能,但在低空低速环境下进行机动则显得捉襟见肘。三角翼布局的歼-10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这些战机在低速状态下操控性能可能较差,甚至可能陷入危险的失速状态。正如当年王伟烈士驾驶的歼-8II在拦截美军EP-3时遭遇的情况,或许与战机低速操控性能不佳有一定关联。
在众多机型中,强-5作为对地强击机,针对超低空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机体结构稳固。但使用强-5也存在风险,因为它是单垂尾战斗机。在之前的苏-27拦截事件中,垂尾受到了破损。尽管苏-27是双垂尾战斗机,即使一个垂尾受损,另一个仍可使用并安全返航。而强-5只有一个垂尾,操作时一旦距离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再看我国空军现役的歼-20战机,虽然拥有双垂尾设计,但垂尾高度和面积相对较小。若以垂尾进行撞击操作,对飞行员来说风险较大。而且其垂尾还兼具减速板功能,一旦开启减速模式,它的功能更接近于刮板而非手术刀状切割工具。这意味着在执行类似手术刀的操作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风险。因此在进行低空低速机动操作时需谨慎选择战机类型和操作方式。总之在进行此类高风险操作时需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安全有效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