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长平打败!如果换成廉颇结局会怎么样?
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带您深入长平之战的失败原因。对于战国时期的这场大型战役,秦、赵两国的超级军事强国地位毋庸置疑,双方主帅亲自率领百万大军交战,堪称历史上最宏大、最精彩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的结果却令人扼腕叹息。赵王在关键时刻更换了主帅廉颇,让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接手军队指挥权。纸上谈兵的赵括过于冒进,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惨败,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几乎全歼。从此,赵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我们不禁思考,如果赵王坚持让廉颇指挥战斗,长平之战的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即便廉颇的军事才能卓越,我仍然认为,他一人之力难以改变秦强赵弱的整体格局,也无法逆转兼并统一的历史趋势。但廉颇的稳健指挥或许可以大大延缓这一进程,让赵国的灭亡时间更晚一些。
为了打败赵国,秦国不惜倾全国之力,出动百万大军。秦军意图通过决战迅速击败赵国。而廉颇则看穿了秦军的意图,采取以守为主的策略,避免主力决战,削弱秦军大兵团人多的优势。赵军采取坚壁清野、凭借地利而节节抗击的战术,迟缓秦军的进攻速度,使秦国后勤补给困难,最终迫使秦军不战自退。
显然,廉颇的军事策略对赵国更为有利。起初,赵王对这种策略表示支持,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赵王开始失去耐心。仅仅依靠防守并不能取得胜利,而且赵国已经丢掉了部分国土,消耗了大量的粮草。赵王认为廉颇的防守策略只是怯战的借口,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导致廉颇失去了赵王的信任,最终被解除了主帅的职务。
在赵括指挥时期,赵军改变了以往固守的策略,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试图一劳永逸地击退秦军。白起将计就计,把赵军引入了伏击圈。他分割了赵军的前军与后军,扼制了赵军的粮道,导致赵军四十万大军不战自溃,主将赵括也被射杀。长平之战后期打得确实窝囊。
如果廉颇仍在指挥战斗,他绝不会如此冒进。他会分兵拉长秦军的战线,突袭秦军后勤部队。赵国四十万大军会节节抗击,使得秦军难以全部歼灭。正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大败,使得秦国的扩张欲望更加膨胀。这场战役的失败对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