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打了几百年都没有缺粮 为何一到蜀汉就总是
对于蜀汉为何总是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许多人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历史现象,揭示其中的原因。
在古典小说的描绘中,那位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虽能一己之力与奸雄对抗,却多次因粮草问题而不得不退兵。历史上的蜀国,往往是六个人供养一个士兵,而且这一数字不能再多了。这与蜀国的军事优先制度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战争中,人民负担沉重,脸色渐显菜色,令人痛心。
或许有些读者会疑惑,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缺粮问题?那个时期,战争频繁,小到几千人、大到几十万人的战争接连不断。以长平战役为例,死亡人数达四十万,即使加上剩余的士兵,也达到了五十万之多。再看韩国,在魏、秦、楚三国的夹击下,虽然地域狭小,却拥有三十万士兵,其中二十万还是精兵。这是否令人惊讶?
当我们对比那时的蜀国与韩国,会发现蜀国的土地比韩国更为广阔,成都更是天下的粮仓。那么,为何诸葛亮却养不起士兵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主要源于兵制的差异。战国时期,全民皆兵,符合条件的男子需应战,而平时没有战事时,其他士兵则回家种田。到了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战争更为专业化,对士兵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兼职的士兵已无法满足战争需求,需要全职的士兵。曹操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让士兵屯田,从而增加了实力。而蜀国虽然较晚才开始屯田,但可惜未能等到收获就已失去机会。
除此之外,蜀国的战争状况也极为特殊。在曹操的讨伐战争中,蜀国的士兵一直处在战斗状态,没有机会进行屯田。这也可能是导致无法养活士兵的原因之一。
蜀汉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既与军事制度有关,也与战争状态密不可分。在专业化的战争中,兼职的士兵已无法满足需求,而蜀国的战争状态也使得其无法有效进行屯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蜀汉的粮食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