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卧龙:布衣诸葛亮追随刘备前的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诸葛家族以其独特的辉煌镶嵌在仕宦世家的荣耀榜上。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是西汉的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更是担任豫章太守。这一家族背景,为诸葛亮的成长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文人墨客根据《志》中的记载,描绘出一个孤苦无依、生活清贫的诸葛亮形象。他们眼中的诸葛亮,在叔父离世后,选择隐居隆中,过着清贫素苦的生活。这样的解读并不全面。实际上,诸葛亮的家族背景雄厚,他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名门望族,家族中亦有豪强亲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温饱问题自然不是问题。
当我们深入了解荆州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这里是一个“爱民养士”的地方。对于那些非亲非故的来襄人士,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和抚慰。那么,对于老家山东的诸葛亮,更是受到了格外的关照。他来到隆中躬耕,或许并非完全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寻求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观察天下大势。
再说,“布衣”一词在《三国志》中含义丰富。它可以指代麻布衣服,也可以表示平民、普通或者尚未做官的读书人。在诸葛亮的语境中,“布衣”更可能是指尚未入仕的读书人。将诸葛亮在隆中时期的身份解读为一个蓄势待发的读书人,而非靠种田维生的贫苦百姓,更为贴切。
那么,为何诸葛亮会选择隐居隆中呢?一方面,他不愿入仕刘表政权,因为刘表的政治态度与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不相容;另一方面,他受到师长们的影响,他们的高雅清白的处世风格和不仕刘表、人格自重、傲视权责的政治态度,对年轻的诸葛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的隐居并非出于生活的困顿,而是出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他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读书人,而非普通的贫苦百姓。他的才智与眼光早已超越了生活的温饱问题,更多的是对未来天下的思考和全面规划。